双拥潮涌新徐州

  这是一座在淮海战役的烽火中淬炼的城市,550万支前大军离家抛子、慷慨从容,汇聚了让整个中国震撼动容的战争表情;焦土上碾过的百万独轮车穿越了1948年寒冷的冬季、温暖着新中国的历史,为徐州留下了最质朴的记忆和最博大的情怀。

  这是一座有着“双拥”光荣传统的城市。在这里,人民群众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在这里,驻军官兵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寸黄沙绿地都结下了鱼水相依割舍不断的亲情;传颂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新篇。“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滴水用来救伤员,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单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当年的歌谣流传至今。

  翻开半个多世纪的画卷,时间的坐标清晰刻录了徐州在双拥的道路上走过的历史足音。1979年12月1日,“”以来军队和地方第一次双拥大会在徐州召开,会议上通过了第一个军地共同制定的双拥公约。1980年,全国第一个创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在徐州成立。1998年,全国唯一的《双拥》杂志公开发行。1988年12月,江苏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徐州市“双拥城”光荣称号,徐州成为全国第一座省级“双拥城”;1989年,双拥标志性建筑——双拥碑在淮海东路崇文花园建成;1991年1月,徐州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为全国第一批命名的10个双拥模范城之一。此后徐州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平板运输车价格在庄印芳带动下,全市37个个体组织、10万多个体户把自己的摊点变成了一个个拥军优属服务点,打造出了徐州10万个体户“拥军联合舰队”。近年来,全市先后涌现近200个受国家和省市表彰的双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写下了国双拥史上少有的“徐州现象”。

  曹迎军、倪振娥夫妇,是子弟兵把他们从生死关头救出险境,重获新生。此后的20多年里,无论是拉平板车运煤炭还是经营拥军客运公司,夫妻俩将辛辛苦苦挣到的280多万元钱拿出来拥军,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

  这里有一群热心的乡亲,这里是一片多情的土地,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凝结着一座城市拥军的温度和热度。无论贫寒中相扶、还是富有时相助;无论困难时的一滴水,还是致富后的一掷千金,拥军已经成为徐州人体内的血脉,奔流涌动,集聚大爱。

  在徐州街头、社区,处处可以感受拥军的城市表情;在徐州公园、景区,处处可以触摸拥军的历史见证;对这里的驻军来说,徐州像故乡一样亲切,徐州像家园一样温暖,这里有双拥模范街,有拥军班车、拥军出租车,拥军柜台,拥军书店,拥军旅社,在徐州荧屏、舞台,处处可以领略拥军的文化风景。

  民拥军,军爱民。驻徐某集团军连续10年每年捐资50万元为驻地群众解困济贫,先后帮助2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去年初,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全国,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影响。驻徐某集团军视灾情为命令,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抗旱行动。去年春节前夕,徐州市普降大雪,造成市主城区主干道、车站、广场、桥梁等大面积积雪,给车辆、行人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驻徐部队出动近万名官兵上街清扫积雪,驻徐某集团军军长韩卫国少将、政委白吕少将亲临扫雪一线,下达命令,布置任务,官兵们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圆满完成任务;工程兵指挥学院从将军到士兵每年都要多交一次特殊党费,资助驻地101名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徐州空军学院与24个单位结为共建对子,活动经常,形式多样,先后派出1000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30余次,协助共建单位制作图板160余块,发放政治理论书籍3000余套,编排文艺节目100余个,组建了40余个学雷锋小组,经常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定点扶助邳州市戴庄镇中心小学,为学校解决了文体活动器材,受到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徐州军分区大力开展“双带双扶”活动,以挂钩帮带为基础、以培养典型为牵引、以社会参与为依托、以整合资源为手段,4年来,对12个经济薄弱村、2所贫困小学、220名特困小学生、213户贫困户等实施挂钩帮扶,共培养各类典型125个,组织协调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约1.4万人;驻徐王杰部队学雷锋模范班,把“要做好人就要做好事,多做好事才能做好人”作为永恒的班魂,传承发扬雷锋精神,自1972年以来坚持为驻地百姓做好事、解危困。风景如画的故黄河,万余名子弟兵曾经昼夜奋战;1200多亩的绿色生态林,战士们用汗水写下恋歌;十里云龙湖上的八一大堤,留下了军民携手共建的火热场景。

  透过这些影像,双拥城“六连冠”的历史景深已经渐渐清晰。从战火硝烟中的生死互助到和平年代的军民共建,这座970万人口的城市,在岁月的百转千回中承载起淮海战役“独轮车”精神,集结起万千炽烈情感,坚定书写着双拥的徐州史诗。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军营一日活动是徐州市党政领导的必修课。每年,书记和市长都要带领市部委办局和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到部队参加军营一日活动。置身龙腾虎跃的军营,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亲身感受着军人的奉献和军队的伟大。

  市委书记曹新平:这些年来,徐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把双拥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推进,不管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还是驻徐部队首长,都把双拥看成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事业来履职。

  徐州双拥,是一把手工程。“拥军书记”、“拥军市长”领唱,干部群众合唱。市委、市政府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计划和各级党政干部培训内容,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设立少年军校、建设国防教育网,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培训和考评。徐州是驻军大市,兵源大市,优抚大市,安置大市。每年平均向部队输送兵员在5500名以上,全市优抚对象达43万余人,享受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2.5万多人,各项优抚政策落实,实现了优抚对象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4年来,向9100多名现役士兵家庭发放优待金1.29亿元;组织2000余名退役士兵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为2万多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4.98亿元,投入4600多万元落实残疾军人基本医疗保障;投入48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慰烈工程”(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管理保护工作)任务。徐州市还建立了对现役军人奖励机制,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奖励优待金的5%,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的官兵分别奖励优待金的20%、30%和50%;徐州市每年接受安置军队和退役士兵1800余人,对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安置10多项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都能安置到较为满意的岗位;4年来,全市共接收安置军队1100余名,实行“量化积分、公开选岗”的安置办法,其中1033名安置在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为使干部尽快转换角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干部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培训工作,市财政已拨款124万余元将153名干部送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带薪对口专业培训,减轻了安置压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2005年起市政府拨款为365名自主择业干部按照营职每月400元、团职每月500元、师职每月600元的标准,定期发放地方补贴,已累计发放了801.5万元的地方补贴。为解决干部住房问题,也是徐州特色,2007年为干部建造住房511套,全部以优惠价格公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干部住房难问题;徐州市的随军家属安置数量多、难度大,为此市政府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行政正团职以上干部随军家属全部安置到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他干部随军家属按照原有身份分别安置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单位。对安置到企业工作的,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市财政连续5年给予接收单位经费补助。对逾期未完成接收安置任务的单位,市组织、人事、劳动、编制等部门将采取冻结该单位人事进出、招聘等手续。召开随调家属安置会,曹新平市长亲自到会并讲话。4年来669名随军随调家属得到指令性妥善安置。这些做法先后得到总政、南京军区的充分肯定和推广。

  徐州双拥,是创新工程。2007年11月初,在河北张家口市服役的徐州籍战士周佑生,入伍3年后首次回家探亲,到家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竟是父亲生命垂危!孝子欲捐肝救父,明理父亲严词拒绝,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周佑生的境遇催生全国第一个专门为生活困难的现役军人家庭提供救助的“情暖军属基金”在徐州创立,专门援助困难军人家庭。象这样的全国第一在徐州还有很多:2007年在全市3000所中小学中开展“做军人子女成长导师和校园家长”主题拥军活动,全市1502名“校园家长”和2671名“成长导师”,结对帮扶1529名军人子女成长成才,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肯定。为部队子女配“校园家长”是为全国第一例;2009年8月1日全国第一家双拥俱乐部在徐州成立,标志着群众性双拥活动更加有序。创新,使双拥之花在古彭大地越开越艳。

  科技大练兵,一切为打赢。徐州军民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双拥工作以新的内涵,徐州的20所高等院校和3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部门积极协助部队研制开发军事训练、作战指挥、行政管理、政治教育、后勤保障等软件系统,先后帮助部队攻克了50多项重点训练难题,革新制作了3000多件训练器材,为部队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徐工集团开发生产的军用运输车、抢险车等高科技装备,提高了部队装备的科技水平。

  多年来,徐州军地共同推进预任军官和专武干部的联选、联管、联用,创立了以党校和政策理论研究部门为主导的“理论武装”拥军体系,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在徐高校为主导的“知识武装”拥军体系,以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科技武装”拥军体系,以及党政机关和部门共同参与的‘智力武装’拥军体系,向部队输送了大批高学历和专业技术兵员。

  200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一艘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型战舰命名为“徐州舰”,在海军部队和徐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友谊桥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日本地震对我国进口领域的影响,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邀请“徐州舰”部分官兵回第二故乡,向该舰立功的代表颁发立功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拥共建活动,实现了“名城结名舰、双拥共发展”的美好愿望。2011年春天,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第二次执行护航任务的“徐州”舰,作为中国军舰首次参与了人道主义危机中撤离我国平民行动,圆满完成了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的护航任务。

  军爱民,民拥军,共建和谐新徐州。看到风景如画的古黄河,人们不会忘记,万余名子弟兵泥头泥脸奋战的情景;1200多亩的绿色生态林,林涛不息,那是战士心中对第二故乡的恋歌,十里云龙湖上的八一大堤,它是军民携手并肩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