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任职于某重卡企业的朋友曾很诚挚地问记者:“如果我们想进入专用车行业,你觉得该做哪些车型比较好?”
说实话,当时记者一时语塞,不知作何回答。因为这无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但涉及到整个专用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还和企业本身的现状有关,一两句话完全解释不清楚。
但是为了不让朋友失望,记者还是努力地找了很多的资料,和那位朋友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切实的解决方案来。而在此过程中才发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记者最初的想象。
这几年专用车市场发展迅猛,金融危机反而成了发展的契机。得益于专用车市场的突飞猛进,专用车市场的增速更是喜人,因为:每一辆自卸车,都需要一个自卸大箱;其他的卡车底盘,被改装成厢式货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垃圾清运车等车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重卡、中卡最后都变成了一辆专用车。
因此,毫不夸张地讲,专用车市场便有多大。这个逻辑便成了近年来卡车行业的人士高度关注专用车发展的内在原因。大家认为:专用车市场作为卡车产业链的下游,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但显而易见的“蛋糕”很多人却连残渣都吃不上。比如专用车中的自卸车和挂车,早就被分食干净。
对于挂车,中集集团的产品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而且分店遍天下,所以这个问题也基本不用考虑。
这两个专用车市场的大头一去掉,大家骇然发现,专用车的蛋糕,其实已经变小了很多,但是仍然很诱人。
于是能够排上号的就是城市环卫车辆。城市环卫车辆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城市环卫车的底盘,都是一些中低吨位底盘,超出了大多数重卡企业的“制造范围”。不过,东风商用车倒是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制造中卡上的优势,推出的东风天锦直接杀向中型车改装市场,而环卫车成了他们重点“攻击目标”,他们的杀手锏便是在车架上预留尽量多的改装孔,尽量方便用户不同的改装需求。这一招效果如何?别的地方不知道,至少京城的环卫车辆,大部分成了东风天锦牌。
这些专用车的“大头”都列举了一遍之后,不得不让这几年才加入重卡行业的“新手”们冷汗直流,本来想:传统车型竞争起来头破血流,我们就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搞搞专用车总该不错吧?如此看来,那到底还没有搞头?
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说:“国外专用车品种已达6000多种,而我国还不到2000种,而且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与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太多的宝藏没有去挖掘,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内测井装备由于多年依赖进口,国外发展什么,我们就引进什么。只有引进,却没有真正实现吸收和创新,总是处于跟跑状态,无法实现超越。其实我很希望国内的上装厂能够做得出来”,这位采购经理无奈地表示。
因此,我们知道其他4000种专用车品种都是什么吧?这其中大部分包括了国内企业无法制造的专用车。
对于上述问题,一位专家是这样解读的:“由于专用车的生产批量大多较小,开发新产品投入都比较大,而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所以大多是仿造国外车型,个别车型则引进国外产品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开发能力的缺失,导致高技术产品及零部件仍需进口。”
当然,也有一些专用车企业,想在技术上做一些投入,想在专用车市场上大有作为,但是却有不得已的苦衷。“专用车的目录管理不合理。有的专用车就生产1辆,如果还要做实验、上目录,无疑就赶不上用户的需要。德国、日本、英国等目前也完全是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进行生产,用户要一两辆,企业就生产一两辆。”
矛头直指管理层。管理不到位,大多数企业只能在红海里面“血拼”。
但是这位专用车企业的朋友摇摇头,因为对他们公司的实力心知肚明,红海的浑水千万不能去趟,那种高科技、产量少、上公告难的产品,公司恐怕没有那个实力、没有那个魄力去做,毕竟生存第一。
不过运气不错,毕竟能够上目录的品种有2000多种呢,总能在里面找到一两颗可以闪闪发光的金子吧?经过一番梳理,结合当前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还真让他找到好几个既易于上公告、又比较有市场前景还符合公司制造水平的产品。
这几颗金子能否真的放光呢,现在犹未可知。但是记者知道了一点,想在专用车市场站稳脚,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